大米,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,与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小小的一粒米,汇聚着阳光雨露和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,展现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。“一餐五常米,浑忘酒肉香。”遥远的塞外北国,神秘的白山黑水,在此灵动的黑土地地上孕育着传奇稻谷——五常大米。
凡是真正细心品味过五常大米的有缘人,无不为那唇齿留芳,经年不忘的饭香所陶醉。同时,也被那悠久深邃的五常米文化所吸引。
五常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(7世纪中叶),当时五常境内就有农民种植水稻。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,后代至今已有十几万人,保留了北京满族人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。
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吉林将军富俊征集部分朝鲜人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稻,所收获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,封为贡米,专送京城,供皇室享用。新中国成立后,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单位产量不断提高,水稻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特有的“五常模式”,并闻名省内外。
在广袤而古老的冲积平原上,已经坐落了多个如视频里远景村这样的合作社,每个合作社都以五常大米的种植标准进行耕种:生态酵素培土育秧,人工插秧,不用化肥,不用农药,不用激素,人工收割,自然晾晒。
除此之外,其实每个合作社都保持着良性的竞争,为的就是让五常大米的品牌具备应有的活力和可持续性的发展,还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。
米世家五常种植基地位于五常市二河乡,地貌呈“六山一水半草二分田”格局,三面环山,拉林河贯穿基地,形成生态隔绝的地理优势。
无霜期130天,年平均日照数2629小时,光照充沛,水系纵横、水量充盈;黑土厚度达到1米,土壤酸碱度、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适中。
多年来,米世家五常种植基地一直保持着领先的态势。联合东北农业大学,在全国首个采用了鸭菌稻的种植模式;种子研究方面,已经与兴旺种业合作,把稻花香2号分子提纯到99.9%;
在销售终端,搭建了一条从基地到深圳仓库的“直线运输管道”,保证了五常大米的品质。还携手深大共同研发智能鲜米机,开启了新鲜现磨走进社区的智能生活方式。
最近,米世家引进了先进的小分子富硒水反映器设备,不仅运用于现有的富硒米种植基地上,还将投入到五常重点项目——《45°田园综合体项目》中。
米世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优势,种植的大米米粒饱满、质地坚硬、饭粒油亮、香味浓郁,水稻中干物质积累多,营养成分高,硒素丰富,可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,吃起来香甜更有营养。
我们还会继续努力,我们还会用心坚持。